明的人越容易m的为创业成功另类教父越聪思考什么
前几天看到Paul Graham的新文章,这位Y Combinator创始人果然又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。他提出的"超线性回报"概念,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"一分耕耘一分收获"的认知。 记得小时候老师总说:"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"。这种线性思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根深蒂固,但现实世界却残酷得多。Paul犀利地指出,如果你的产品只是比竞争对手好一点点,结果往往不是多获得一点市场份额,而是可能根本卖不出去。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叫《10倍比2倍更容易》的书。书中观点与Paul不谋而合:2倍增长需要线性努力,而10倍增长往往只需要更聪明的工作方式。就像我认识的几个独立开发者,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创业过程,几乎零成本就获得了首批忠实用户。 Paul深入分析了超线性回报的两大来源:指数增长和阈值效应。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细菌培养——一旦开始繁殖,数量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。创业公司也是如此,少数实现高速增长的企业往往会获得不成比例的回报。 YC在指导创业者时有个有趣的做法:不看绝对数字,只看增长率。这种做法看似简单,但背后蕴含着深刻智慧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说的:"创业早期最关键的不是收入数字,而是增长速度的斜率。" 在体育比赛中,冠军和亚军之间的差距可能微乎其微,但回报却天差地别。这种现象在商业世界中同样存在,Paul称之为"阈值效应"。比如在投资领域,大多数人都看好的股票反而很难赚钱,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才能带来超额收益。 这种效应在知识领域尤为明显。牛顿、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贡献,往往超过了同时代所有人的总和。这不禁让我思考:在这个时代,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平均,而忽视了突破性的创新? Paul特别强调,今时不同往日。50年前要实现大事业必须依托大机构,但现在独立创作者也能获得惊人成就。这让我想起最近爆红的几个个人开发者和作家,他们完全跳过了传统渠道,直接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事业。 但Paul也提醒,超线性回报并不适合所有人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在组织内发展可能更稳妥。只有那些确信自己与众不同,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年轻人,才应该全力追求这种指数级增长的机会。 Paul给出了几条极其实用的建议: 1. 从小处着手:硅谷的"做不可规模化的事情"原则,强调通过服务小群体建立口碑 2. 保持学习状态:指数增长往往与持续学习密不可分 3. 追随好奇心:不要被职业主义束缚,让兴趣指引方向 4. 敢于冒险:适度的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成本 最后,Paul的金句直击心灵:"不要把工作等同于职位"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真正的工作应该是那些能够带走的思考和创造,而不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头衔。线性思维:一个美丽的谎言
指数增长的魔力
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
个人化时代的机遇
给创业者的实战建议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机构大举进军比特币ETF,但散户仍是市场主角
- 比特币迷局:华尔街的渴望与监管的拉锯战
- 市场如期回调,空单精准斩获
- 密码学大咖手把手教你玩转Web3安全
- 羊驼币(ALPACA)暴涨28%背后:DeFi新贵能否复制FIL辉煌?
- Web3与金融科技的激情碰撞:RSS3带你玩转香港之夜
- 比特币重探3万美元大关:牛市真的要来了吗?
- 卡尔加里市民陷入加密货币骗局漩涡:一年被骗1.5亿人民币!
- 比特币的十字路口:2025年市场四大困局深度解析
- 比特币ETF的黎明: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世纪握手
- 10月20日:ETH与BTC午后市场观察 - 老韭菜的真心话
- 比特币突破3.5万美元背后的故事:一场ETF引发的狂欢
- 中国区块链的修路困局:没有自己的公链,数字金融就是无本之木
- BTC多单又赚300点!这行情不来跟着吃肉太可惜了
- 强强联手!Beosin与Cobo共建数字资产安全新防线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大饼以太上演震荡华尔兹
- 8月19日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BTC和ETH合约交易策略分享
- 走进TUSD:数字货币世界里的定海神针
- 牛市真的来了吗?老韭菜的掏心窝话
- 以太坊多单大获全胜!40点利润落袋为安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