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实定价的博场关资产加密一于信仰与弈
最近币圈真是热闹非凡,先是假新闻闹剧,接着又是一波抢跑行情,BTC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让人心跳加速。说实话,看着群里的"牛回速归"刷屏,我不禁苦笑——这年头,连熊市都能玩出牛市的气氛。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周期的老人,我还是得提醒大家:千万别被短期波动冲昏头脑,该止盈时就止盈。 说起加密资产估值,这真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。最近重读了2018年Robert Mitchnick和Susan Athey那篇经典论文,不得不感叹这些顶级学者的思考深度。Susan作为斯坦福商学院教授,还曾担任Ripple董事会成员,她的见解确实独到。她把加密资产的估值拆解成两个核心要素:交易价值和储蓄价值,就像把货币的两个基本功能掰开了揉碎了分析。 说到交易需求,就不得不提经济学里那个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。还记得大学时被"MV=PY"支配的恐惧吗?这个概念在加密世界同样适用。简单来说,一个加密资产的市值等于日均交易量乘以平均持币时间。这个公式看似简单,但魔鬼都在细节里——比如你怎么预测未来公链的交易量增速? 举个例子,假设某条公链现在日交易量1亿美元,用户平均持币7天,那么仅交易需求带来的市值就是7亿美元。但问题来了:这个持币时间会保持稳定吗?交易量会持续增长吗?这些问题才是真正考验投资者眼光的地方。 如果说交易需求还算有迹可循,那么储蓄需求简直就是玄学。要让人们愿意长期持有某种加密资产,至少得满足几个条件:安全性、稀缺性,最重要的是——信仰。没错,就是那种"我相信这个代币未来会成为数字黄金"的集体信仰。 想想看,美元有美国经济背书,黄金有千年历史积淀,而加密资产呢?靠的是一群极客、投机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共识。这种共识能持续多久?会不会突然崩塌?每次想到这些问题,我都觉得加密投资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大型社会实验。 把交易需求和储蓄需求加总,再除以代币总量,理论上就能算出每个代币的公允价值。但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得多: 说到贴现率的选择更有意思。传统金融圈的人一看加密资产的波动性,恨不得用50%的贴现率。但Susan团队认为,考虑到加密资产与传统市场的低相关性,实际贴现率应该接近低β股票。这个观点在2018年相当超前,现在看来确实有先见之明。 说到底,任何估值模型都只是一种思考框架。就像Susan引用的那句名言:"所有模型都是错的,但有些是有用的。"在加密世界尤其如此——这里既有严谨的密码学,也有狂热的投机情绪;既有改变世界的技术愿景,也有一地鸡毛的骗局泡沫。 作为一个从业者,我的建议是:既要学习这些严谨的分析框架,也要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。毕竟,当模型与现实冲突时,错的往往是模型。但如果没有模型,我们连错在哪都不知道。当斯坦福教授遇上加密估值
交易需求:数字时代的"费雪方程式"
储蓄需求:一场关于信仰的豪赌
估值模型:从理论到现实的鸿沟
写在最后:模型永远只是参考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IOST双周动态观察:盛夏里的技术成长足迹
- PEPE币能否迎来20%的反弹?市场情绪正在微妙转变
- Vertex Network惊艳亮相香港EDGE峰会:当边缘计算遇上元宇宙,一场令人心跳加速的技术革命
- 美联储研究员眼中的资产通账化革命:机遇与风险并存
- 加密周记:华尔街的双子星要上市了,Meta市值也破纪录了
- 币圈安全真相:技术漏洞易防,人心险恶难挡
- Web3增长新思维:社区才是真正的商业引擎
- 2024年比特币大预测:华尔街大佬们怎么看?
- LBRY绝地反击:这家区块链公司竟在临终前对SEC发起最后一搏
- ETN暴走之后:这波行情能撑多久?
- 当区块链遇见流浪天使:CoinW在香港谱写中秋温暖篇章
- AI智能体爆发元年:60个值得创业者关注的AI助理盘点
- 以太坊ETF火爆吸金10亿!4600美元只是起点?
- 狗狗币能否突破0.08美元大关?关键信号深度解读
- 从产品经理到币圈红人:九儿的加密世界生存指南
- RGB协议:比特币生态中被严重低估的潜力黑马
- 重磅消息!币安即将推出ALL指数75倍杠杆合约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政府停摆在即,大鳄们都在悄悄干什么?
- LOOM币能否破1美元?深度解析2024-2030年价格走势
- Anoma:重塑Web3交互的新范式
- 搜索
-